初冬暖阳日,教研正浓时。为全面贯彻落实“双减”政策,进一步探索“双减”背景下课堂教学提质增效,更好发挥青小优化作业设计和“青小三点半”课后服务效能。11月24日,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史柏良主任,教研员唐剑老师莅临常州市青龙实验小学,参加“‘双减’背景下的青小课堂‘减什么?’‘增什么?’‘变什么?’”——术科专场专题研讨活动。本次活动由教学管理中心黄燕娟主任主持,强大琴书记和全体术科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。
活动伊始,由张莉仙老师和程蓉老师分别给大家呈现精彩纷呈的课堂展示。
张老师执教的科学课《人的呼吸》,课上她通过憋气小游戏、感受呼吸小活动、设计实验方案、拼摆呼吸器官等学习活动,让课堂真正成为一种既有智力挑战,又颇为放松的学习之旅。她认为,“双减”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更具设计力,既要对单元进行整体解读和设计,更要使教学环节符合学生的学情,让学生善学乐学。
程老师执教的道法课《中华民族一家亲》,她结合本班实际,以学生的实际经验为教学突破口。课前鼓励学生搜集资料,课上进行主题式交流分析,让学生在分享、交流、视频、音频中感受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,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。
两节课结束后,参会的教研员和教师们齐聚一堂展开了热烈地研讨。
潘栋朝老师结合所教学科提出:“双减”减的是机械的教学,增的是良好的习惯;“双减”减的是无效的环节,增的紧凑的环节;“双减”减的是学生的负担,增的是老师的效能。鼓励每位老师找到适合自己的生长点,和学生一起创造优质课堂。
最后,由教研员唐剑老师和史柏良主任对本次课堂研讨进行了总结。
唐老师认为首先要明确“变什么?”——即顺应孩子的需要,同时增加儿童视角,关注学生状态;减少碎片化活动,聚焦主题活动。教师首先要把自己“变成”编写教材的人,感知单元整体构架;其次把自己“变成”学生,关注学生学情,确定教学重难点。
史主任明确教学不仅要达成知识和技能的要求,更要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,实践能力,思维能力,探究能力、质疑能力。“双减”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考虑到新时代、新课程、新高考、新教学,让每节课富有创造力。
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,是教学研究的立足点,更是教师成长的舞台。我们需严格落实“双减”,提高“常态课”教学质量,努力打造高效课堂,让课程成为育人的载体,让课堂成为教师成长的天地。
(撰稿:程晓晓 摄影:施筱雯、程青 审核:黄燕娟)